您好,欢迎进入北京佰司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网站!
一键分享网站到:
产品列表

PROUCTS LIST

新闻动态News 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蛋白稳定性分析时大分子聚集状态解析

蛋白稳定性分析时大分子聚集状态解析

点击次数:16 更新时间:2025-10-20
  在生物制药、食品工业和基础研究中,蛋白质稳定性是衡量其功能与寿命的核心指标。然而,许多蛋白在储存、运输或加工过程中会“抱团”形成聚集体,这些从纳米级寡聚体到微米级颗粒的“大分子俱乐部”,往往直接导致药效下降、免疫原性上升或溶液浑浊。如何看清这些聚集体的“真身”,成为蛋白稳定性分析的关键战役。
  一、为什么聚集是稳定性“红灯”?
  蛋白质聚集本质上是疏水核心暴露后分子间“牵手”的结果。温度波动、pH漂移、离子强度变化或表面吸附,都可能让原本折叠紧凑的蛋白展开,暴露β-片层等“粘性”区域。一旦形成二聚体、三聚体,就像滚雪球般形成不可逆纤维(如淀粉样纤维)或无定形颗粒。研究显示,单抗药物中只要0.01%的聚集体,就可能触发患者免疫反应,导致疗效丧失。
  二、传统“放大镜”的盲区
  早期分析依赖SDS-PAGE或SEC(尺寸排阻色谱),只能检测变性后或稀释状态下的聚集体,容易低估真实水平。如SEC可能因柱材吸附导致弱结合寡聚体“漏网”;而浊度法虽能感知颗粒,却无法区分蛋白聚集与脂质气泡。更棘手的是,亚可见颗粒(0.1–10μm)恰好处于光学显微镜与光散射的“盲区”,如同隐形危机。
  三、新技术给聚集体拍“CT”
  1.非对称流场-流分离
  像“分子跑步机”般按流体力学半径分离,可原位检测未稀释样品中的nm-μm级聚集体,避免SEC的剪切力破坏。联用多角度光散射,直接计算分子量,区分“紧密球”与“松散链”。
  2.纳米颗粒跟踪分析
  通过激光散射追踪单个颗粒的布朗运动,像“星空摄影”般统计0.01–1μm颗粒的浓度与粒径分布,弥补流式细胞术对蛋白颗粒的灵敏度不足。
  3.微流控扩散筛选
  利用芯片上微尺度扩散差异,在原生条件下(无需标记)区分单体与寡聚体,仅需5μL样品,10分钟完成扫描,成为早期配方筛选的“快检利器”。
  4.冷冻电镜
  对“疑难杂症”如可逆寡聚体,通过快速冷冻捕获瞬时结构,近原子级分辨率揭示聚集界面。
版权所有 © 2025 北京佰司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 ICP备案号:京ICP备19059559号-2